 | 何宗就 :從IT到DT看大視頻產業趨勢 | 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理事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媒體融合推進委員會會長何宗就表示,要盡快建設全國性的大視頻平臺,以此為基礎,來發展傳媒生態圈,是大視頻必然的趨勢,大視頻平臺應該是以節目為主的內容匯聚與分發的平臺,運用云計算技術匯聚傳統廣播電視節目,運用大數據技術為廣大受眾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
|
 | |
 | Giles Baker:將極致清晰體驗帶入家庭 | 杜比實驗室廣播電視業務部全球高級副總裁Giles Baker表示杜比和華納兄弟有合作,幾個著名電影使用了杜比Vision系統,創維具有杜比Vision的電視即將上市,接下來會和TCL簽訂合作伙伴合同,也會使用杜比技術。 |
|
 | |
 | |
 | 張建紅:省級臺的“廣電+”戰略與實踐 | 湖北廣播電視臺副臺長張建紅表示,廣電要利用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思維,切實以用戶為核心,讓新媒體在選題、視覺、表達、呈現等流程上進行實質性轉變,讓新媒體用戶,尤其年輕用戶可以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獲取信息。 |
|
 | 李德剛:廣播傳播力與媒體融合之道 | 廣西人民廣播電臺黨委書記、臺長李德剛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廣播媒體融合的目的,就在于增強傳播能力,創造有影響力的傳播平臺,廣播媒體的融合之道就在于主業要創新,重新利用新媒體重塑品牌,廣播與新媒體融合之后應該形成強勢跨界,特色鮮明,具有活力的新興媒體。 |
|
 | 武震:茉莉花開——開啟廣電收入新模式 | 揚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新媒體運營中心副主任武震指出廣電傳媒最大的優勢就是自身媒介一對多的特性,廣電媒體可以高效方便動員起若干人,辦起一個活動。通過我們廣電發動起來的活動,這次活動本身是城市電臺一種很獨特的,尤其在當地很有競爭力的,也是別人所比擬不了的優質內容。 |
|
 | 吳亞洲:廣電生態云助力新媒體發展 | 樂視云計算有限公司CEO 、樂視戰略項目副總裁吳亞洲認為媒體內容創新+新媒體技術驅動未來關鍵的選擇。不管是深度報道還是新聞事件,只要大家感興趣的,它其實應該通過新媒體技術平臺把它的價值快速運輸和放大。這些內容就像商品一樣,能不能被快速地運輸到很多地方決定了它的價值大小以及能不能觸及到每個角落。 |
|
 | 王興軍:互聯網背景下的多媒體內容安全與數字權益保護 | 北京數字太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首席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興軍表示國內對安全一直放到最高的政治高度上,廣電行業首要任務是保證安全播出,廣電行業傳統上是靠CA,僅僅依靠CA解決單向保護是遠遠不夠的,CA和DRM配合是新的趨勢。 |
|
 | 賀大公:通過內容創新實現媒體融合 | 長沙廣播電視臺副臺長賀大公從三方面給與會者分享了長沙廣電探索之路:第一、內容輸出搭建全國節目的聯動平臺;第二、模式輸出打造聯供網的生態圈;第三、媒體融合,“互聯網+”產生核聚變效應。 |
|
 | 彭蘭:從“受眾”到“用戶”的“變”與“不變”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彭蘭認為用戶和受眾發生很多變化,我們需要研究和順應這種變化。用戶懶的天性我們要尊重,要開發好的產品必須尊重這樣懶的天性前提之下,我們要激活它,變成積極的創造者,有價值的節點,但不能指望它一天到晚都處于非常激烈的活動狀態同時要通過關系制造平臺了解服務的慣性,這對未來我們內容生產也是非常重要的。 |
|
 | 夏倜:廣東廣播電視臺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 | 廣東廣播電視臺總工程師夏倜認為做媒體融合不要一下子就用到服務器,設計一個產品一定要從人文角度先設計產品,從人文角度把產品需求設計出來以后,再考慮資源隊伍和能夠利用的手段技術把它實現出來。否則這個產品永遠是自戀的東西,用戶根本不會喜歡。 |
|